公司新闻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新闻动态 iis7站长之家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 > 正文

米乐M6时光相册丨40年,他们乘风破浪奔向最远的南方

2024-12-31点击次数:
米乐M62024年11月1日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劈波向南、破浪出征 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   2024年11月1日,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“雪龙”号和“雪龙2”号船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出发。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  2024年12月27日,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“雪龙2”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极秦岭站海域卸货。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2024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 1984年11月20日 我国首支南极考察队 从上海出发 同年12月30日 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 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  1984年12月26日,中国南极考察队胜利驶抵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。这是“向阳红10号”科学考察船。新华社记者 戴纪明 摄   1984年12月30日,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滩头登陆成功。 新华社记者 朱幼棣 摄   1984年12月30日,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陆成功后,在南极洲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。新华社记者 朱幼棣 摄 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 胜利地建成了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试验基地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 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 长城站的顺利建成 开启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   1985年2月20日,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,南极洲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。新华社记者 朱幼棣 摄              1989年2月 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 我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山站胜利建成 揭开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新的一页   1989年2月26日,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参加中山站落成典礼。新华社记者 张继民 摄   1989年拍摄的中山站全景。新华社记者 张继民 摄 1994年1月28日 “雪龙”号破冰船从上海港启航 踏上首航南极的征途 “雪龙”号是我国引进的第一艘 能在南极洋区破冰航行的船只 执行接送考察队员 为在南极的考察站运送物资等任务   1997年11月15日,“雪龙”号载着100多名考察队员从上海启航,前往南极进行第14次科学考察活动,同时为我国设在南极的“长城”、“中山”两个科学考察站运送补充物资。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 摄   1999年11月1日,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乘“雪龙”号极地科学考察船,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。 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 摄 2005年1月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成功登顶 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 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地面进入冰穹A 并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  2005年3月24日,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返航欢迎仪式上,领队张占海(左一)挥舞手臂。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  2008年12月18日,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,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。 新华社记者 刘奕湛 摄 2009年2月2日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昆仑站正式开站 实现了中国南极科考 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扩展的跨越 拓展了南极科研的领域和深度 增添了天文观测研究、深冰芯钻探及研究   2009年2月2日拍摄的建成后的中国南极昆仑站。 新华社发 为了使南极内陆考察更加高效、安全 2014年2月8日 我国在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 建成了第四个考察站——泰山站 为长期持续开展南极科考提供了良好条件   2013年12月26日,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开工建设。新华社发   建设中的中国南极泰山站(2014年1月14日摄)。新华社发 2019年10月15日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从深圳出发 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“雪龙2”号与“雪龙”号一起“双龙探极” 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  2019年10月15日,在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码头,工作人员送别“雪龙2”号。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  2019年10月15日,“雪龙2”号驶离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码头。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24年2月7日 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 成为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  2024年1月25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现场。新华社发(王海楠 摄)   2024年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。 新华社发(张体军 摄)   2024年2月7日在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的揭牌仪式。新华社记者 周圆 摄 40年来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 无畏风雪严寒 在广袤的南极大陆上踏出坚实足迹 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坚守 不断拓宽人类对南极生态系统的认知 助力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南极 为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地球家园 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下一个40年 中国人将继续创造更加了不起的奇迹   2024年12月8日,第41次南极考察队员吸引了企鹅前来“围观”。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制作:任超